「比特币,将一个虚拟的离岸自由金融环境无缝嵌入到了全世界……现在买入比特币,就相当于在香港半山有了一栋楼。不要看现在山上除了树以外什么都没有,而要看到山脚下那鳞次栉比的 Skyscrapers。」这是吴忌寒在 2012 年留给世界的惊人之语。
屈指一数,吴忌寒在加密货币领域已度过 9 年时光。在这 9 年里,他也做过很多事,充满戏剧性又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在 2011 年向亲戚借 10 万块钱全仓比特币,还是在 2017 年发动硬分叉,又或者是在 2018 年「悬崖撒手」,2019 年「政变回归」,里面都写满了一个重庆人的火爆与冲动。
回首往事人们会感到唏嘘:如果 2013 年吴忌寒遇到的那个人是杨作兴,一个值得给出 60% 股份的人,事情会完全不一样;但命运让吴忌寒遇到了詹克团,而杨作兴遇到了烤猫。于是所有的故事都像重庆的山水,变得曲折而激荡起来。
重庆是一座「大江大河」的城市。嘉陵江和长江在这里交汇,山峦起伏又层层叠嶂。弯曲开阔交通道路一层横叠在另一层之上,把整个城市都建设得威武激荡了。在这里生长出来的重庆人,也是这样。
在比特币圈赫赫有名的吴忌寒就是重庆人。他出生于 1986 年,虽然家境较为普通,可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16 岁那年,他考上了重庆市最好的高中——重庆南开中学;三年后,他又从南开中学考上了北大。这一年,清华和北大在南开中学一共录取了 54 人,他是其中之一。
吴忌寒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他考上了重庆最好的高中,中国最好的大学。但并非所有进入北大的人最后都在年纪轻轻时就取得非凡的成就。相反,北大人往往戏称一个校园里藏着两个北大,一个是家世深厚的北大,另一个则是普通家庭出身的北大。在当代社会,即便拥有良好的学历,也越来越难以闯出一番天地了。
那么,相比起其他的北大人,他是否更有远见卓识?他对未来的看法是否更为深远?答案是不确定的。如果你去翻看吴忌寒的人人网,会发现当时的他和大多数 85 后校园青年一样,看南方周末的文章,喜欢吐槽时局。虽然他表现出了某种自由主义倾向,但那股倾向谈不上深刻,也不至于明显到让你觉得「他会参与某种革命」的地步。
2009 年,他毕业了。这个年份不太妙。2008 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并且波及全球,中国股民也遭遇了 18 年不遇的股灾,人均亏损达 13 万元。当时互联网成为了股民们吐槽发泄的场所,各位亏掉裤衩的大叔们在论坛里靠比惨获取心理安慰,也获得好好活下去的勇气。金融市场一片萧条。
即便是北大毕业,吴忌寒也未能去成大型银行和证券机构。最终,他去了一个小投资机构做风投,传言这个机构是成立于 2005 年的华兴资本。
2009 年的风投机构可不像 2014-2015 年那么风光。那时候移动互联网的影子都不知道在哪儿,许多人家里连电脑都没有,更不要说智能手机了。而在金融风暴后,二级市场一片惨淡,一级市场的生意也陷入了困境,从 2008 年到 2009 年,华兴资本「一整年就做成了三个单子」,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可以说是相当凄惨了。(关于这一点,2019 年毕业后误入一级投资圈,又缺乏家庭背景的北大毕业生们可能很有感触。)
如果从这个时间点切下去,实在很难想象吴忌寒以后会做成什么大事。然而他非常幸运地赶上了两个时代,从此走上了一条与他人截然不同的道路。
首先,他加入了北京的投资圈。2009 年,华兴资本 CEO 包凡把目光牢牢地放在了互联网领域。他认为,电子商务、4G 和社区类 SNS 网站是当时中国互联网领域的三大看点,并且召集团队押注中国移动互联网和中产阶级的崛起。这给团队中所有成员都提供到了接触世界最前沿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机会,这也是那些身在券商和银行的员工所不可能想象和接触到的新天地、新思路。
其次,吴忌寒在 2011 年发现了比特币。
发现比特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早期的比特币社区非常小众,最开始仅限于极客(尤其是密码朋克组织)。后来,比特币逐渐有了自己的社区,一些程序员参与其中,并逐渐吸引到了一些对比特币概念感兴趣的金融领域「异类」。他们推崇自由主义,是哈耶克和安·兰德的信徒,试图打造一个容纳少数精英「高尔特峡谷」,而比特币则像是这个峡谷的天然屏障,抑或是最为重要的一枚钥匙。一些人认为,比特币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他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自己的「领土」,甚至是国家,把这个「高尔特峡谷」实体化。
作为一名带有自由主义倾向的风险投资人,比特币引起了吴忌寒的兴趣。他本就毕业于经济学专业,深知货币作为人类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而比特币则很有可能是一种不受任何政府控制的新型货币,其意义不言而喻。这一年,他才 25 岁,有足够的兴趣和精力去探索这块异想天开的领域。
吴忌寒开始一头扎进比特币圈子。当时,国内对比特币感兴趣的人并不多,但也不算太少。一方面,比特币已经开始在交易所中交易,其高度波动性引发了一些炒家的关注;另一方面,比特币登上了著名的《连线》杂志,由此被中国《连线》杂志的读者,也就是互联网圈内的爱好者们所认识。和外国圈子不同的是,最先在中国认知到比特币价值的并不是一帮程序员,而是一群敢于做梦的人。他们有的做的是一夜暴富的梦,有的则是想要创造一个新世界。
从 Bitcointalk 中文版版主到巴比特联合创始人
任何一个新兴事物,其发源地都是论坛和媒体。在空无一物,只有遥远梦想和无限兴奋的年代,论坛就是追梦者的家园。
Bitcointalk 是所有比特币早期爱好者的聚集地,这里有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和他忠诚的助手哈尔·芬尼;同时,毛头小伙子 Vitalik 和中年大叔 BM 也日常混迹于论坛。大家在上面讨论比特币的愿景、价格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有人在上面分享自己与比特币的故事。例如,大名鼎鼎的「比特币披萨」事件就是最早在 Bitcointalk 论坛上被曝光的。
2011 年,一眼看中比特币的吴忌寒自愿成为了 Bitcointalk 中文版的版主。此外,他还向亲友募集 10 万元,买 900 个比特币。
不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Bitcointalk 用起来还是不太方便。就像国外有 Facebook 中国有 QQ,国外有推特中国有微博,中国也需要有一个自己的 Bitcointalk。
这件事最后由长铗做成了。
长铗是一名优秀的青年科幻小说家。2006 年,还是个 19 岁大学生的长铗就获得了中国科幻界的最高奖项“银河奖”,而且接下来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连续三年承包了这个奖项。那时候,科幻界普遍认为,长铗是一个能够超过刘慈欣的奇才,未来不可限量。
由于沉迷于创作科幻小说,长铗到处搜寻着新兴科技理念,最终在 2010 年关注到了比特币。用刘慈欣日后的话来说,科幻小说往往领先于科技发展,但区块链和比特币却超乎了科幻小说家的想象,率先构造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于是,当这位年轻的科幻小说天才遇到刚出世不久的比特币,他很快就为其倾倒了。
长铗本来是因为创作需求才发现了比特币,但在发现比特币后,他便放下了科幻创作。2011 年,在宣传和推广比特币的过程中,他收到了一笔来自网名为「QQAgent」网友比特币打赏。对方觉得他的文章写得很好,建议他申请独立域名和空间。而这位名为「QQAgent」的网友,正是吴忌寒。
当时的长铗还是南宁国土资源规划院里的一名公务员,他对搭建网站一直有兴趣,和吴忌寒凑了几千块钱,租了一个服务器,巴比特就这么面世了。
2011 年 8 月,吴忌寒在巴比特发了第一篇专栏文章,讲述他用比特币在中国买东西的经历:「花了 0.1 个比特币将同事的云服务内存从 2GB 升级到 18GB」。那时候,人们能够用比特币在淘宝上购买商品,吴忌寒本人还用比特币在淘宝上买过奢侈品拖鞋,证明这是一种「可以花出去的钱」,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至于比特币日后引发监管注目,那是两年后的事了。
到了 2011 年底,吴忌寒又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把中本聪的比特币创世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翻译成了中文,因此被称为是“比特币的布道者”。虽然同时期,比特币的早期「教父」李笑来也动手翻译了一版比特币白皮书,但吴忌寒的译本流传最广。
由 Laszlo Hanyecz 开启的潘多拉魔盒:披萨节与 GPU 挖矿
在中本聪最初的设计中,比特币是由 CPU 来进行挖矿的。也就是说,每一台普通的电脑都能够参与到比特币的开采过程中去。借用这种低门槛的参与方式,中本聪认为能够实现一种合理的民主,让广泛的社区都参与到比特币的安全维护中去。
然而,比特币的早期爱好者 Laszlo Hanyecz 改变了这一切。
2009 年末,Laszlo Hanyecz 了解到了比特币。他对开源项目抱有极大的热情,很快就成为了比特币代码的最大贡献者。例如,他构建并配置了首个 MacOS 比特币核心版本,并为比特币修复了各种漏洞。但他本人非常谦逊,称自己只做了一些「微小的贡献」。
当时,比特币的挖掘还只能在 CPU 的基础上完成,没人能找到一种产生哈希散列的更加高效的方法。而 Hanyecz 推断,GPU 可以比 CPU 单次完成更多的计算,可以更快更好的计算区块哈希,因此非常适合用来挖矿。
2010 年,Hanyecz 首次将 GPU 挖矿引入到比特币中,其性能比 CPU 的哈希计算速度增加了十倍。前期他仅把 GPU 挖矿看作是一个实验,而不是什么大动作。但后来中本聪发现,单台电脑能够挖到的比特币突然减少了,越来越多的比特币被一个人挖走。最后,中本聪找到了 Hanyecz,发现他在使用 GPU 挖矿。
一开始,中本聪并不喜欢 Hanyecz 的新主意。他认为这是某种程度的作弊,并告诉 Hanyecz 自己一直在推广比特币,例如用比特币给社区成员打赏,让更多的人接受这种新兴事物。他还告诉 Hanyecz,如果比特币在早期被人高度垄断,垄断者只想囤积却不想为比特币做贡献的话,那么这项实验就会失败,囤积者也获取不了什么收益。
Hanyecz 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程序员,他开始为自己的做法感到惭愧。随后,他把自己研发 GPU 挖矿代码在社区公开。
此外,虽然当时 Bitcointalk 社区上很多人称比特币为「电子现金」,但还从未有人用它购买过什么东西。为了真正推广比特币,2010 年 5 月 18 日,这位比特币的核心贡献者在 Bitcointalk 论坛上问其他成员,有没有人愿意亲手做两个大披萨送到他家去,或者从配送点为他订两个,他愿意为此付 10,000 比特币。四天之后他实现了这个愿望。为了纪念这个价值最高两亿美金的披萨,更为了纪念比特币第一次真正投入使用,5 月 18 日成为了被人津津乐道的「比特币披萨节」。
然而,即便 Hanyecz 把 GPU 挖矿代码分享了出来,中本聪还是为比特币的前景感到担忧。他在给 Hanyecz 的邮件中写道:「任何一台电脑都可以生成免费的加密货币,对新用户来说可以带来巨大的吸引力,但 GPU 会过早地将这种激励限制在拥有高端 GPU 硬件的公司,这会导致拥有强大 GPU 计算集群的公司最终会独占生成的所有加密货币,这并不是我一开始设计比特币的初衷。」
看完中本聪的邮件,Hanyecz 表示:「我心里在想 ‘兄弟,抱歉,我觉得我好像搞砸了你的项目’,中本聪担心有些人可能会因为没能用 CPU 挖到一个区块而感到灰心和沮丧,所以从那之后,我就再也不做广告宣传 GPU 挖矿了。」
但事与愿违,尽管 Hanyecz 曾试着呼吁停止用 GPU 挖矿,但是他的发明依然被传播开来,并在网络上打开了一个提高哈希生成率的潘多拉盒子。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随着比特币价格的不断攀升,GPU 挖矿已无法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在比特币从 CPU 挖矿走向 GPU 挖矿后不久,FPGA 挖矿时代开始了。
2012 年:烤猫、吴忌寒与 ASIC 矿机
时间来到一年后。此时的比特币挖矿,已经完全摆脱了三年前中本聪设想的 CPU 挖矿,甚至连 GPU 都已经不再适合挖矿了。2011 年,有人在 Github 上发布了开源的 FPGA 版比特币矿机,比特币在挖矿上朝着门槛越来越高的方向一路狂奔。中本聪也在这一年夏天消失了。
2012 年 6 月,著名的蝴蝶实验室宣布将制造比特币的 ASIC 矿机,其性能将远胜于 FPGA 矿机。这在当年的 Bitcointalk 上引发了热议,因为矿机代码并非开源;此外,算力的高度集中恐将冲击整个生态。
当时的 Bitcointalk 论坛上英才辈出。为了捍卫比特币生态的安全,同时因为收益可观,一些比特币爱好者们也开始构想制造自己的 ASIC 矿机。这时,烤猫和南瓜张登场了。
2012 年 7 月,烤猫在 Bitcointalk 论坛上发布消息称,他们有能力制造 ASIC 矿机,但是他们缺钱,所以希望通过众筹的方式募集资金(100 万元)布置算力挖矿分红。作为一个直觉敏锐的风投人,吴忌寒立马感到这其中蕴藏着无限的机会。2012 年 8 月,烤猫在 GLBSE 交易所成功地进行了 IPO,吴忌寒成为了他的股东之一。
2012 年 9 月 6 日,还在北航读博士的南瓜张率先研发出了世界首台 ASIC 矿机,他将其命名为 Avalon。这款 ASIC 矿机的运算速度远超 FPGA,一天能产生 357 个比特币。当时南瓜张选择在淘宝卖矿机,最高价曾到 30 万一台,挂的头像是曹操杀杨修的剧照,上面有一句话:「汝妻子我养之,汝勿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买了我的矿机,你的下辈子就我养了,你放心。」
很快,烤猫的 ASIC 矿机也问世了。2012 年 7 月,烤猫募集了 100 万元;而在这年年底,他创立的公司就赚了 2 个亿。所有投资烤猫的人都获得了百倍回报,吴忌寒由此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一千万,当时他才 26 岁。
在尝到投资烤猫的甜头后,吴忌寒逐渐把精力从其他领域转向了比特币矿圈。他越来越少参与巴比特的工作,同时开始布局自己的矿机和矿场。在投资烤猫之后,他又花几百万预订了南瓜张的新一款「阿瓦隆矿机」。可惜这款矿机研发并不顺利,最后惨遭跳票。
吴忌寒从中看到了投资矿机的风险。他由此知道了,如果真的看好比特币挖矿,仅仅做一个投资人是不够的,最好还是拥有一家自己的矿机生产公司,并且把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技术是矿机成功的核心,他愿意为一个好的技术团队付出足够的资金,甚至是股权。
后起之秀比特大陆
2013 年,吴忌寒终于决定成立自己的矿机公司。这一年,他找到了一个可以一起合作的人——出身于中科院的集成电路设计师詹克团。
吴忌寒没有忘记昔日的老友长铗,他想让长铗和自己一起创立这家新的公司。然而,此时的长铗仍在体制内工作,同时运营着巴比特网站。相比起吴忌寒的经历(在一年的时间内投资了业内最好的公司,赚到了一千万,同时损失了几百万,又决定成立新的矿机公司),长铗这两年的生活宛若一个苦行僧。他在 2011 年全仓比特币并高位站岗,直到 2013 年才解套。中间两年,他一直默默在为比特币做推广宣传。
面对吴忌寒的邀请,长铗回应他说:「相比淘金者,我更想做淘金路上的卖水人。」
虽然没有长铗的参与,比特大陆仍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吴忌寒手下一位家境颇丰、年仅 20 岁的实习生葛越晟参与了新公司的投资。由于充分认识到了技术在矿机公司中的重要性,吴忌寒和詹克团达成了协议:如果研发成功,技术团队将拿到 60% 的股份。
就在比特大陆开始运作之时,烤猫公司来到了它的巅峰时刻。凭借着成功研发的 ASIC 矿机,烤猫的算力在 2013 年占据全网算力的 1/3 以上。2013 年 7 月,烤猫公司的矿场每月能挖出近 4 万个比特币,一度在社区里引发了对 51% 攻击的空前恐慌。直到烤猫最后把算力分散到几个不同的矿池,社区的恐慌才逐渐平息。
然而,花开到全盛之后就是枯萎。烤猫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功,为它接下来的迅速衰败埋下了隐患。这其中包括:1、尽管自比特币开始和法币进行交易以来,比特币价格在 4 年内有着剧烈的波动,但烤猫仍未经历什么挫折。他的身上全都是人们投射给他的光环:中科大少年班的天才、耶鲁辍学博士、一年内暴富神话、圈内最有情怀的创业者……但事后看来,比特币是非常残酷的,它无情地从任何一个天才头上碾压了过去。2、由于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烤猫一直保持着知识分子的那种单纯和清高。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一种天真和脆弱,它经不起接二连三失败的打击。3、成功是喂养理想主义最好的饲料,让烤猫不断地 ALL IN 于其中,没有分散投资风险。
2013 年 10 月,烤猫的研发出现了瓶颈,未能及时生产出二代芯片;但比特大陆的蚂蚁矿机和阿瓦隆矿机却势头猛烈。紧接着,2014 年初研发的第三代芯片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生产出来的成品滞销。对于被外界誉为「天才」的烤猫来说,一而再再而三地研发失败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就在这个时候,在中国监管部门的空前整治力度下,以及在门头沟破产的巨大利空下,比特币价格狂跌了 90%。由于币价低迷,加上比特大陆抢先于烤猫研发出了新制程的矿机,一年前看起来还风光无限的烤猫公司顿时败下阵来。加上这一年烤猫在淮安投资了七八千万的淮安矿场失利,到了 2015 年 1 月,他最终消失于江湖。
而这时,在危机中活下来的比特大陆则等到了从烤猫公司出来的关键人物——杨作兴。这位在业界呆了有近 20 年的工程师,将全定制方法学带入了比特大陆,最后研制出了一代机皇 S9,帮比特大陆彻底垄断了矿机行业。
比特币社区的扩容之争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在比特大陆逐渐取得行业老大地位的同时,另一件对吴忌寒以及整个比特币社区意义深远的事情也在悄悄发生着,这就是比特币扩容。
平心而论,将比特币扩容这个大帽子扣在吴忌寒一个人的头上,是一种非常阴谋论而且不负责任的说法。它是一个长达数年的历史问题,也是由社区推出的问题,而绝不是由某一个人发起的、肆意分裂比特币社区的做法。该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中本聪和他的「忠实助手」哈尔·芬尼(最早注意到比特币软件并帮助其正常运行的人)身上。
最初,中本聪把区块大小设计成最大可支持 32M 容量。但在比特币刚被创造出来的 2009 年,比特币是以 CPU 的形式来进行挖矿的,全网算力极其有限。再加上使用的用户非常少,当时被打包好的区块平均大小在 1~2K 左右,因此 32M 就显得过分冗余了。此外,区块大小过大还让网络容易遭受粉尘攻击,于是中本聪后来把区块大小上限设定在了 1M。不过,这并不代表中本聪认为比特币的区块大小就应该锁死在 1M 以内;相反,中本聪对于区块大小的考量完全是随着实际需求而进行调整的,这是日后扩容派的主要思想来源。
而在 2010 年,在扩容问题还没显现之时,密码朋克组织资深成员、帮助中本聪将比特币软件上线的密码学家哈尔·芬尼,提出了轻量级、高效的二层支付系统构想。他认为比特币的最终命运就是「银行准备金」,通过第二层支付网络,比特币的扩展性将更好,在上面的「服务商」可以发行加密币与比特币进行兑换;比特币成为各个「比特币银行」的锚。这是日后「闪电网络」的思想来源。
到了 2013 年,随着价格飙涨、使用量大幅增加,比特币网络开始有了拥堵的迹象,比特币是否需要扩容也就成为了当时 Bitcointalk 上的热点话题。一时间,比特币社区开始划分成扩容派与反对扩容派两个阵营,他们分歧的核心点是:究竟是让比特币的区块大小一直维持在 1M,还是将其区块大小扩大减轻网络拥堵?
当时的社区领袖加文·安德森是扩容派,而日后成为比特币核心开发者领袖的 Gregory Maxwell 却是反对派。扩容派认为,网络拥堵问题必须马上解决,否则随着使用人群进一步扩大,支付延迟问题将十分明显,交易费用将飙升到可怕的地步,这对立志做「电子现金」的比特币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加文·安德森称:「比特币交易费用上升将使穷人远离比特币。」而扩容的反对派却认为,长期来看拥堵问题可以并且也应该通过二层网络来解决,因为扩容只能解决短期拥堵,当涌入比特币的人群越来越多,已经扩容的比特币将不得不继续扩容,而这样的做法看不到尽头。此外,反对派还认为,扩容需要以硬分叉的方式进行,而社区即便同意了扩容,但在究竟是扩容到 2M、4M 还是 8M 甚至更多的问题上却是分裂的,一味扩容很可能让比特币分裂成不同链的危险地步。
当然,反对派拒绝扩容的最大原因,和中本聪忧虑 GPU 挖矿的原因是一样的。他们认为,中本聪最初创造比特币的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去中心化的安全的交易网络,其安全性、不可逆转性和政治独立性是它的本质。一旦发生硬分叉,区块大小从 1M 扩大到 2M,随着时间推移,当 2M 也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区块体积继续扩大,直到最后普通的私人计算机难以运行整个区块链,所有的算力都集中到矿工身上。而在 2013 年,比特币的全网算力高度集中在中国,烤猫一家公司一度占据了超过 40% 的算力。在当时充满无政府主义倾向的比特币社区,「中国」往往是和威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让中国的矿工们控制这整条链,这在一些比特币核心开发者们看来更是不可接受的。
到了 2014 年,随着以太坊开始预售,比特币面临的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币压力。以太坊的交易体验更好,而比特币却止步不前。也正是在这一年 2 月,大名鼎鼎的门头沟交易所宣布破产,该交易所声称其全部资产(包括用户资产)85 万枚比特币被盗,最后只找回了 20 万枚。这对比特币早期成员们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打击,因为许多人把比特币存放在门头沟中进行交易。从某种程度上说,该事件削弱了比特币核心开发者的财务独立性。
也正是在这一年,成立不到几个月的 Blockstream 拿到了 20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项目定位于扩大比特币协议层功能(侧链)。该公司阵容相当豪华,其牵头人是前 HashCash 开发者 Adam Back;e-cash 电子现金早期开发者、零知识系统创始人 Hammie Hill,而 HashCash 和 e-cash 都是比特币的奠基产品。此外,Blockstream 还拥有了一支全明星开发团队,包括上面的比特币核心开发者 Gregory Maxwell,Jonathan Wilkins,Matt Corallo 以及 Pieter Wuille;Freicoin 项目负责人 Jorge Timon 以及前 NASA 工程师 Mark Friedenbach。(2016 年,Blockstream 又拿到了 55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维港投资参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