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时候,我和长铗商量写一本关于比特币的书,之后我们各自的朋友陆续加入。在写这本书之前,我们在现实中素未谋面,甚至观点迥异,但并不妨碍我们彼此信任,以开源社区的方式共同创作。我们可能是国内最早关注和参与比特币实践的群体,也在努力传播比特币的思想。我们翻译了中本聪的原始论文、欧洲央行虚拟货币的报告,建立了比特币资讯网站巴比特(8BTC.com),传播去中心化自由货币的理念,只希望我们和你之间有着共同的资料基础,来认真地思考比特币及其思想。 我们凭着热情和笃信,学习哈希算法和非对称加密,阅读奥地利学派和货币理论,重拾曾经抓狂的英语文献。当然,我们也都参与到了比特币的实践中——挖矿、交易、支付、传播、衍生市场等。比特币不仅是一种金融工具,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真切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轨迹。就像长铗说的,20岁前,我还能被第一推动、太空、量子论之类的科技名词所鼓舞。20岁后,我发现,与其在文字中去构思那些未来的场景,不如亲自投身于一项足以改变世界的技术或思想,无论结果如何,这一过程着实美妙。 比特币是否能改变世界呢?假如标准是比特币是否在短期内替代法币,那我认为是不能的。但是比特币仅仅是一种货币么,或者说,该被认为是货币么?我觉得也不是,也不该——比特币的技术和思想才是可能改变世界的,并且不局限在“货币”的范围内。把比特币仅仅看作一种货币,而不是一种革命性的思想,或者一整套交易生态和架构,那显然是小看比特币了。即使把它的影响限定在更广的金融领域,也未必是合适和恰如其分的。这一点,相信您在阅读中也会发现。 发轫于思想,不拘于形态。我从不笃信某种形态和表现,相信的只是原则和思想。在本书中您可以看到,对于狂热的比特币信徒来说,比特币的未来就像数学公式那样清晰明了。他们甚至排斥“信徒”的定义,因为数学不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认识论。而对我来说,信便能,不信便不能,就像新教伦理里面讲到的因信称义。我们只是尝试搭建一个让大家足够相信的逻辑基础——当然,最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最终存活的。 比特币之吸引我们,正如20世纪50年代实验室里的巨型机对麻省理工学子的冲击,70年代车库里的微型机对辍学大学生们所释放的魔力,这种毫无来由的沉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奉行与计算机本身雅致的逻辑相一致的理念——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以及不惜一切代价亲自动手改进机器并改善整个世界。这种理念本身是年轻、不羁与自由的,抱着对世界的诚恳与善意。Young, Wild, and Free,这足够让我们心向往之,不遗余力。 摆在你面前的这30万字,在我们作者内部也还有些观点冲突,但无碍于您的阅读——本书无意表达绝对正确的观点,而只在于展示一种新的思想,它或是一种潜在的未来,或是一个玩笑,或者什么也不是。这应该是全球关于比特币的第一本书,我们也尽可能涉及到比特币的所有重要内容,并形成相对系统性的论述。 感谢比特币基金会首席科学家Gavin Anderson和李笑来老师倾情作序。而我要说的是,即使比特币项目以失败告终,我虽遗憾而不绝望,并选择继续相信。对于我来说,信念比结果更重要。(李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