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提醒读者关注了中国自去年末今年初以来外币存款的增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增加的外币存款主要来自非金融公司。我们推测这种现象反映了人民币正在贬值且预期短期内将继续贬值,因而这些公司更倾向于持有美元。
这是一个有趣的趋势转换。在过去,许多和世界其它国家进行贸易的中国企业都尽可能的将他们通过贸易结算得到的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事实上,根据渣打银行的统计,这些企业兑换人民币的规模超过正常所需,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国企业合力在做空美元。 根据《经济观察报》报道,现在的贸易企业已经不愿意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了。事实上,由于美元走强,企业们正在尽可能多的囤积美元,而只持有足够维持运营所需的人民币。这个新的趋势自去年底就开始出现了。此外,该报道也呼应了渣打的观点:许多公司目前美元短缺。 这种短缺是怎么出现的呢?根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在人民币升值期间,许多公司并非购买美元(同时卖出人民币)去支付进口,而仅仅是从银行借美元去支付,事实上是在做空美元。这对他们是有好处的,因为美元贬值,因此他们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务就会变少。当然,如今趋势逆转了,这些公司不得不回补此前的美元空头头寸。 一种主要的套利原理如下:首先,一家中国公司在一家内地银行存入一笔人民币资金,获取3.5%左右的利息。然后,这家公司从该银行获得一纸以人民币结算的长期信用证,表面上是用来支付其香港子公司的货款。 接着,香港子公司拿着信用证找到一家香港本地银行,以信用证作抵押获得一笔美元贷款,贷款利率要低于内地。 在许多情况下,这家公司还会使用货币衍生品来规避汇率变动风险。结果就是:这家公司获得了在岸和离岸的利差扣除银行交易费用后的收益。 事实上,贸易商囤积美元会影响中国的货币状况,因为流入中国的资本(不管它是怎么形成的)迫使央行基本通过事实上的印钱来吸收美元流动性,增加了银行系统内的人民币流动性。随着贸易顺差下滑,贸易商不愿意将全部贸易顺差兑换成人民币,资本流入因而放缓,对外汇干预的需求变少,从而减少了货币创造。结果就是,中国目前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境地――中国国内需要一个更加宽松的货币环境(至少目前政府最可能希望这样)但是资本流动正在使银根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