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区块链技术 > 正 文 比特币

从业6年老兵谈区块链创业:ICO是一种自金融

【作者:网文】 来源:转载 日期:2017-9-3 0:55:25 人气: 标签:ICO金融 【打印】

2011年6月,比特币迎来了首次泡沫。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比特币价格从50美分飙升至30美元,足足翻了60倍。当时,在美国读博士的鲁斌恰巧一个股票论坛上看到了比特币,在经过一整晚对比特币底层技术原理的研究后,他不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第二天,他便去买了几台矿机挖矿,并在接下来的数月时间里自学了比特币背后的运行细节、密码学原理等知识。

从那时起到现在,鲁斌已在区块链行业沉淀了六年多的时间。他不仅是第一版以太坊白皮书的翻译者、“以太坊”命名人,还是一名区块链领域的连续创业者。2016年3月,鲁斌成功说服了当时在世界500强企业负责亚太区采购业务的施海华,并再次携手创业战友王奇君在上海共同创办了区块链技术公司信砥安兑。

《陆家嘴》:您能介绍一下安兑之前的业务和未来发展方向吗?

鲁斌: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与之前不太一样,但技术上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之前是做实物资产在联盟链上的资产商店,其实分开来看有四件事情,一是做了一条联盟链;二是在联盟链上做了一系列的智能合约(包括代币合约、账户管理合约等);三是我们把线下的业务,比如实物资产登记在了区块链里,针对这部分应用我们做了广告屏的物权,尝试了停车场的收益权,也开拓了太阳能光伏的电池板和充电桩;四是我们在资产上链后,为用户做了一个资产钱包。

当时这个链条很长,现在我们决定收缩回来集中做Web Standard ID系统。ID一定是钱包,但钱包不一定是ID。我们始终认为用户应该掌握自己的私钥,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如果用户的私钥丢了,里面的财产就全部丢失了。

我自己前阵子就有个有惊无险的经历,我曾经投过一个天使轮的币,当时也不值钱,密码没能记下,后来这个币种发展得很好,当我想重新取出来时,就发现密码错误,后来花了五六天的时间反反复复思考才能成功“脱险”。而在我身边,这样的现象实际层出不穷。

其实这就是个悖论,当你把权利交给用户时,责任势必也是用户的。然而在主流的用户的眼中,若是忘记密码就能导致财产丢失这件事是不能接受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之前在做联盟链的时候做了钱包,其实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账户,而是一套合约,每个账户是一个合约,这个合约关联着用户自己的私钥。当用户私钥丢失时,这个账户其实关联了一个名为Account Manager的合约。这个合约在我们自己内部有一套复杂的内控系统来确保它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当用户的私钥丢失时,由于账户类型是实名账户,我们知道用户是谁,所以在他私钥丢失的时候就可以找到我们,只需证明他是本人,我们就能把私钥替换掉。但这中间有一个等待期,比如30天,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把自己作恶的可能性排除了。因为在30天内如果用户自己有私钥,那么他就可以把我们所有的操作都撤销掉,这就是我们之前做的一种实名账户类型。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ID系统还将有另外两种账户类型,一是社交网络型的账户类型。当用户的私钥丢失时,他其实就不再是找一个中心化的运营方来帮助他,而是事先找好他的家人好友,假设在在他的七位家人好友中有四名联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把他的私钥替换掉,因此他只需要信任他的家人朋友。

二是责任、权利都在用户本人手中的帐户类型。有些用户希望是这种形式,但我觉得大部分用户还是会选择第一、第二种类型,因为这就意味着用户能在完全掌控自己的ID财产数据等隐私的情况下,摔倒时还有人能够帮忙。

《陆家嘴》:您能否解释下ID与自金融的相关性?

鲁斌:自金融的前提是你在区块链世界里有ID。其实现在的ICO就是自金融。 因为ICO很多时候就是创始人的一纸白皮书,实际上大家大多还是基于对创始人的信任,抱着因为我知道你以前做过什么事情,那么你既然做这个事情,我就支持你的想法。

同样,当你的ID用了很长时间,大家也知道你是谁。比如你的ID以前借过钱,然后你也把钱还掉了,那么当你再去借钱的时候,借钱就会像发微博一样,只需“广播”借款金额、利率、ID、历史记录等,甚至在区块链上会有每个ID的第三方评分,你的朋友首先在看到后就可能借钱给你,而且由于账户处于公开的场合,如果赖账,你就会遭受名誉的损失,永久地存下去,这就是自金融的一部分。

《陆家嘴》:您如何看待ID和Web 3.0那个问题?

鲁斌:我们的愿景是Web 3.0,而区块链是Web 3.0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Web 3.0与Web 2.0在应用中非常大的一个差异在于,若是在Web 2.0,你要去使用淘宝就需要去淘宝开户,要使用其它网站就去其它网站开户,你的这些ID都是这些应用的提供商给你的,所有权并不属于你。这样一来,因为ID不是你的,那么产生的数据也不属于你。

那么在大数据时代下,用户的话语权在哪里?美国近期提出了“Right to be forgotten”的概念,也就意味着用户能够拥有在互联网上被遗忘的权利,尽管这个理念非常棒,但很难实施。因为用户的数据、ID都是运营方提供的,很难证明它们已经把用户数据抹去了。

所以,在如今个人隐私受到极大的挑战的情况下,我们认为用户理应掌握自己的数据,对愿意公开的数据进行授权,甚至在公开一些数据前收费。

有了Web 3.0以后,用户的ID就将是一个超级入口,比方说你的健康数据是一份文件,经过去中心化存储就会把这份文件割裂成N个小份,每个小份加密,最后分散到区域内各个角落。除了你之外不会有任何人拥有完整的数据,即使有完整数据,也解不了密。这时,你就可以安心地把数据、密码放上去了。

虽然这个时代还没到来,但我相信Web 3.0将于未来一两年内来到,而我们想做的事情是Web 3.0的ID,希望能够成为数字人身自由的守护者(Guardian for Digital Liberty)。

为了给ID系统建造一个广大的应用场景,我们打算做一个垂直于币圈的社交工具。我们观察到,代币用户的增长速度是极快的,从一年前的几百万到现在的1500万以上。另外,我们看到一些国内的公司都在考虑把代币纳入系统,因为代币对于他们的产品而言,能够帮助提升竞争力,去激活用户。原来用户来到平台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使用产品,将代币加入后,用户和公司就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因为通常代币总量是有限的,当你的月活跃用户数越多,需求其实就越大,代币则会升值,所以这些人一下子就不单单是你的用户,还是你的股东,他们会替你宣传,形成一个扩散的效应。随着代币加入到传统的互联网产品之中,我们预计接下去的两三年代币用户会呈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乐观地估计,代币社区的外延就是互联网本身。所以我们觉得就是用户群体将会非常大。

而现在的问题则是目前币官方与它成员的沟通方式,国内其实就是微信群,一旦用户呈数量级增长,就很难衍用原来的模式,社交效率大幅降低。

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想要做一个专门为代币社区服务的垂直工具。在这个社区工具中,我们自己会有一个币,与用户结成利益共同体,用代币去激励优秀的内容、优秀的社区管理员等等,尽快形成一个正向发展的良好生态,形成网络效应。


返回顶部】【关闭窗口 风险提示:本站分享转载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且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为具体投资的依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本站所有内容涉及到的“货币”字眼需谨慎研判,我们维护各国法币的合法地位,同时数字资产具有货币的某些属性,目前是不能替代任何国家的法定货币的,请谨慎理解投资并严格遵守各国法律法规!详见本站[免责声明]。】
【读完这篇文章后,可否发表您的感受?】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 互联网举办平台 公共信息安全网监 中国网安 赛门铁克安全响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