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网易科技一篇《利润已超过贩毒:ICO究竟是革命还是骗局?》,更是夸张的将其描述成“一睁眼,账上多了2个亿”、“现在培训只针对有飞机的人”,让大家对ICO的混乱情况颇为震惊。
今年以来,中国区块链圈的IPO——ICO的发展可谓波澜壮阔,几天甚至几分钟筹集千万美元,此后暴涨100-300倍的项目不在少数,大有比肩海外ICO项目之势。
8月29日,第一财经记者从某区块链技术企业负责人处独家获悉,中国证监会近日正在向部分区块链企业就ICO(Initial Coin Offering,虚拟货币首次公开发售)征询意见,目前处于收集意见和讨论的阶段,对于那些打着虚拟货币的名义进行传销诈骗的ICO项目,证监会表示尤为关注。
业内坐等“监管落地”
可以肯定的是,区块链的未来价值受到公认,尤其是以太坊等公有链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因为其开放、免费、协同的特征,使任何个体和公司都可以自由的加入,因此促进了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发展。
由于区块链初创企业大多无法通过VC、IPO等融资渠道获得资金,一些优质项目的发展仰仗于ICO的支持。但是,目前在境内炒作成分居多的ICO项目不在少数,甚至不乏传销诈骗项目滋生,业内已经坐等“监管落地”。
什么是ICO
ICO与IPO具有一定形式上的相似性,但究其实质,ICO发行的不是股票而是数字货币,一般称之为代币(Token),区块链初创公司以众筹的方式,交换比特币、以太币等主流数字货币,以达到融资创业目的。
虽然代币并不代表公司股权或公司债权,但其价值在于,一来代币可以驱动公司开发的应用程序,二来代币总发行量有算法约束,如果公司的应用程序受到广泛欢迎,使用者多,代币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代币的旺盛需求会推高代币的价格,其持有者因而获得价格上涨的收益。
“一币一别墅”?
早前,在ICO尚未在普通散户圈内火起来的时候,ICO本质上是一种看似更“民主化”的投资方式,仅是“币圈”社区里一些爱好者用于资助那些无法获得VC投资的区块链项目,但在中国,由于众多抱着“一币一别墅”心态的非专业散户的入场,ICO生态变得越来越复杂。
“散户几乎不看白皮书,可能也看不懂其中高深的技术概念,只是抱着抢到了ICO,此后代币在交易所上市,就能被爆炒几十倍。”某区块链技术企业负责人称。
其实,今年最典型的,便是打着ICO的幌子搞加密虚拟货币传销的庞氏骗局。相比P2P行业当时20%的年化收益率,打着ICO幌子行传销之实的传销项目可以打出200%甚至2000%的收益率,并进行诱惑性宣传。迄今为止,百川币、维卡币、珍宝币、五行币等,均是已经被查获和曝光的数字货币传销案,更多地则尚未浮出水面。
监管措施年内或出台
上述区块链技术企业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证监会近日刚刚向部分区块链企业就ICO项目征询意见,对于那些打着虚拟货币的名义进行传销诈骗的ICO项目尤为关注,此外,眼下还存在一些单纯靠商业模式创新、但无实质技术含量的ICO项目,也受到了监管注意。
目前证监会处于收集意见和讨论的阶段,今年内或有相关政策出台。
不过,上述区块链技术企业负责人并未提及监管对ICO“一刀切”的说法。
今年4月份以来,比特币价格逐步走高,从6000多元一路震荡上行,飙升至3万元人民币附近,一扫比特币自2014年以来的低迷行情。
这一波的主要“推手”是ICO。
比特币,这种基于密码学原理生成的数字货币,自2009年诞生以来虽然创造了很多暴富神话,但是终究由于实际应用价值有限,最终沉寂下来。可是ICO的出现,让比特币这样的虚拟货币有了用武之地,因为要参与ICO就得用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来支付。
时下,ICO正迎来指数级增长。根据Coindesk发布的2016年区块链市场调查,在2016年区块链项目通过ICO的方式总共筹集了2.36亿美元,接近区块链行业风险投资总额的一半。而截至2017年5月,在区块链行业通过ICO筹集的资金已经超过了风险投资,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65个,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达26.16亿元,参与人次达10.5万。不过,这个数字似乎显得有些保守了,另据金融科技分析研究机构Autonomous NEXT统计,国内参与ICO的人数达到200万人。
新创的ICO平台和项目从四面八方涌来,圈内人都忙得脚不着地。网易科技试图联系一位投资人了解情况。不料,对方直接拒绝,理由是:“我现在没空接受采访啦,现在能懂这个领域的人都在忙着赚钱呢。现在关于这个领域的分享,我只针对有飞机的人讲课了。”
然而,大约90%以上的ICO项目都不靠谱。
90%的项目不靠谱
这是多位投资人在看过项目之后的结论。
ICO,全称为Initial Coin Offering,即“首次公开募币”,这有点像证券发行中的IPO(首次公开募股)。不同的是,IPO是企业为了发展而向公众筹集资金,ICO是企业为了发展而向公众筹集虚拟货币。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绕开现有的一些法律规定,筹集资金更加方便。同时,也让普通人有机会参与早期项目的投资。
时下,这些项目集中在专门为ICO项目搭建的平台上。比如币久网、ICO365、ICOAGE等,有些类似于“证券交易所”。类似的平台从今年4月开始激增,目前已有43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原来做虚拟货币交易或者股权众筹的平台。
追梦者基金创始人、创新谷创始人朱波之所以认为大多数项目都不靠谱,是因为亲耳听到自己拒绝投资的区块链项目要发起ICO。
对方希望朱波能为自己的项目在ICO中站台。由于深知项目风险,朱波拒绝,没想到对方说:“朱总,有你们的背书最好,但是如果没有你们背书,我们通过ICO也能融到钱。这个圈子现在大家都这样,钱很多。”前后接触几个这样的项目,朱波才知道了这个圈子的乱象。
有同样感受的,不止朱波一个人。金色财经CEO、火币网联合创始人杜均从4月份开始就接触了大量的ICO项目,发现好多团队都是几个年轻人,拿个商业计划书,其他啥都没有,商业计划书写得都有问题,就想通过ICO圈钱。现在让杜均烦恼的是,每天都有人来问他是不是投资了某个项目,项目的名称他基本都没听过。
“越深入了解,越让我倒吸一口凉气。”朱波在朋友圈感叹,“我相信用不了一年时间ICO这个巨大的泡沫一定会破,因为今天在进行ICO发行的大量公司,绝大部分项目和公司都是被当前主流投资人不看好的项目,而那些不良的ICO发行平台完全不顾项目和公司质量,疯狂收取发行佣金。曾记得几年前的P2P和股权众筹泡沫,让多少个体投资人血本无归。而这波比特币的狂涨和ICO的泛滥,真的让我感受到2015、2016年的股灾将在ICO和比特币上重演。”
股权众筹泡沫的破裂,给朱波的印象特别深。2014年、2015年期间,股权众筹也风靡一时,但是后来大部分都倒闭了。“这是因为这种融资方式有硬伤:首先,投资机构不愿意把优秀的项目拿出来众筹,因为希望更多投入获得更高回报;其次,好的项目自己也不愿意众筹,因为不愿意股权太过分散。”朱波向网易科技分析,并补充说,“现在的ICO和当年的股权众筹很像。”
如此高的风险,依然有上百万人愿意入局,原因只有一个——暴利。
一位资深玩家总结:“ICO的暴利已经超过了贩毒。”谁谁谁又赚了上千万,这是这个圈子里的励志故事。
出现在股市里的投机方法,在ICO里一样也没落下。投资一个ICO项目,然后等它升值再卖出去,这是真正的投资逻辑。
于是出现了“庄家”。币圈资深玩家老范听说过的“庄家”,原来都是在股市里玩的。而据法治周末报道,目前已经有散户组建QQ群,约定集体投资ICO项目,在具体点位同进同出,坐庄效果明显。
“能被操纵的市场,才是好市场。”上述资深玩家总结,“散户一提到庄家操作市场,往往深恶痛绝,但是如果庄家能很容易地操纵市场,才会有人愿意进来坐庄,旧庄赚了跑了,新庄又来,可能就能带来一波波的高潮。”
虚拟货币交易,不像股市,会设置涨停、跌停,开关市的时间。“7*24小时交易,无涨跌停限制,通过舆论、技术操纵市场也几乎不会被追究,真是庄家的天堂,所以长期看涨。”该玩家总结。
老范认为,这一波会长得这么高,就是因为有很多新“韭菜”。新进的玩家看不清这个圈子的套路,信息不对称,所以很容易被忽悠。
老范是看不上这些玩法的。在他眼里,这和前几年除比特币之外的山寨币一个意思。“挖矿和诈骗,是在这个圈子里获得稳定收益的‘唯二’的法门。”老范告诉网易科技。
他自己是从不参与炒币的,做的唯一的事情是“挖矿”。就是买几个显卡插在自家电脑上,每天开着电脑运算,从而获得比特币。
监管上路
不同以往,在ICO火热三个多月之后,法学界已经开始行动。
8月20日,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发布了《虚拟货币发行、交易与融资法律问题研究报告》,多位法学界、金融界和区块链业界人士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该报告认为,虚拟货币发行进行融资及其交易形成的法律关系依然是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即使是形式上有些不同,但穿透之后,依然是原有的法律关系。无论是通过互联网还是区块链进行融资,只是融资的渠道的不同,并没有改变法律关系及其风险。
更有与会人士认为,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技术与政策应当并行。“基础大法在那儿搁着,法律的基本底线一直非常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