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热的比特币创业热潮中,前Facebook高管蒋长浩和他的小伙伴们避开了最热门的交易所和挖矿领域,而是选择了更加通用的比特币应用环节。但是,他们仍然无法避免政策面的巨大影响。
去年12月16日,央行一则名为《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的文件下发,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停止对比特币交易平台的支持,给高烧不下的比特币行业浇了一盆冷水。次日,比特币的价格下跌了28%。 与此同时,一家名为“币行”的比特币网站却顶风上线。圈里人都在打听,这家网站是什么来头,有什么背景? “我们是既有背景!又比较背!”币行联合创始人王浩戴着鸭舌帽,混不吝地开着玩笑。王浩原来是高盛的交易技术专家,在华尔街从事衍生产品自动交易、风险量化以及风险对冲业务。他自称“想要做处女座的天秤座”,是个非典型金融男。他的搭档蒋长浩则是个典型的技术宅,曾经在美国担任Facebook高级科学家,负责产品和技术。 和许多比特币创业者不同的是,蒋长浩和王浩都不是比特币玩家,自己拥有的币数也相当有限。他们投身比特币行业纯属偶然。最初,这是一个由投资人拉郎配而成的创业故事。 IDG 合伙人李丰,人称“丰叔”,既是币行A轮领投人,也是蒋、王二人的创业红娘。李丰是真正的“比特币信徒”,他很早就看到了比特币的价值,在硅谷做了比特币钱包创业公司Coinbase的天使投资人。后来和他一起下注的还有硅谷顶级风险投资公司Union Square。其后,IDG又联合Google Venture(谷歌旗下的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了虚拟货币发行和运维公司OpenCoin。 在金融创新中,李丰偏向基础设施方面的创新,货币就是金融的基础。所以尽管虚拟货币的发展前景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他仍希望支持创业者去做最前沿的尝试。据李丰判断,这是一个技术驱动的产业,比较适合有技术背景的人来做,而蒋长浩在他看来确实是个不二人选。 蒋在Facebook工作过四年半时间,前三年主要负责产品的基础架构,最后一年半他负责领导开发了Facebook目前为止唯一一款面向中小企业的手机应用。在美国,许多餐馆老板或者理发店老板都会下载这样一款APP,用来和他们在Facebook上的粉丝互动。“他们可以上传照片,发优惠券,还可以去看后台实时的统计,比微信服务账号的功能要多得多。”蒋介绍说。他在2012年8月回国,在第一个创业项目上短暂试错之后,正在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币行公司一直坚持小而美的团队 ,目前员工也只有10人 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具备,但是一开始蒋长浩却拒绝了这次机会。在当时的他眼里,那不过是黑客之间的一个游戏而已。自由职业者或者程序员在网上接一些外包的活,从信用卡等方式支付变成尝试比特币支付,“你给我一些比特币,我就帮你写一小段程序”。 2个月后,蒋长浩接到高中校友王浩的电话,邀请他一起创业,还是做比特币。原来,李丰在鼓动蒋长浩不成之后又锲而不舍地找到了王浩,他们聊到了Facebook的蒋长浩的时候,王浩突然意识到蒋长浩正是自己的高中校友。 接到校友邀请的蒋长浩做了两件事。首先,他研究中本聪写的论文与源代码;其次,他在网上找到了一些比特币核心开发人员所分享的未来愿景。其中,2012年国际比特币伦敦会议上,一个比特币的核心开发人员分享的视频改变了他对比特币的看法。 据说那是全世界少有的几个有机会在中本聪消失之前通过电子邮件和他沟通的一个人。视频里转述了中本聪对比特币设计的一些理念。蒋长浩觉得比特币协议有点类似如今互联网上通用的TCP/IP协议,在基础协议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脚本语言进行编程来实现支付、众筹、信用担保等金融衍生活动。 “他实际上是想用一个完全数学的办法,在互联网这么没有信任基础的环境内,在不依赖于任何中心化机构或者第三方机构的支持情况下,实现点对点交易。” 如果能在不需要第三方担保的情况,以很低成本实现价值转移,将会是一件多么酷的事情。蒋长浩举例说,将来人们可以用比特币卖房子或者转让知识产权,直接通过比特币协议来操作,全网的人都是公证人,不再需要公证处。这是一套全新的游戏规则,足以把传统行业里很多做事情的方法彻底颠覆。
于是这位Facebook前任高级科学家决心将脚踏进来。蒋长浩认为,现在还是比特币产业非常早期的时候,生态还不是很完善。“从长远的价值来看值得我去尝试,尽管我们未必就是那个摘到成功果实的幸运儿。” 目前,比特币创业者一般都会选择成立比特币交易所或者挖矿,而币行则是一家非典型的比特币创业公司,他们选择了更通用的比特币应用环节。 币行没有大力去做比特币的交易功能,直到现在交易在币行的网站上都只是一个与第三方合作的很小的功能,每天的交易量也仅有几百个币。 币行最想做的其实还是比特币钱包,并且围绕钱包做一些应用。去年12月央行289号文下来之后,他们更加坚定了做比特币应用的决心,这在中国政府制定的监管框架内是可行的。今年春节时,趁着微信抢红包的热潮,币行做了一个捐赠打赏的插件,向网友单向赠送比特币,不求回报,这是币行在比特币应用上的一个尝试。 借此,他们发现推动比特币成为互联网社区统一的价值工具,是在目前监管环境下可以探索的路径。比如可以将一个人在社区获得的积分兑换成比特币,用户之间也可以直接打赏比特币,未来甚至可以用比特币来做公益事业的众筹。与其它众筹媒介相比,比特币的最大优点在于解决了资金的跨境流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如今,币行正在以比特币钱包为核心,在外围探索迭代一些应用。例如,他们和PingWest等科技博客合作,在自媒体作者的文章下面留下比特币打赏的插件,读者下载插件之后就可以用比特币来打赏作者。 蒋长浩认为这种打赏淡化了金钱观念,比如说你跑了一个全程马拉松,如果给你五块钱会显得很好笑,但是给你几个比特币你还可以拿去干别的事,也会觉得这是挺酷的一件事。他相信未来中国的比特币创业公司应该会更加多元化,比如有的创业公司做钱包托管、转账,也有的做比特币的财富管理等等。 币行将比特币的交易环节外包了出去,委托比特币交易所来下单。他们推出了跨行交易的功能,币行的用户可以在不同的交易所下单,这在国内也是一大创新。有些交易所乐于与币行合作,因为币行能够给他们带来新的用户;不过也有些交易所有顾虑,担心币行会卡在他们的上游,成为一个超级入口,这也是币行所面临的挑战。目前,与他们合作的交易所主要是OKCoin。 在 4月15日上线的APP“币宝”安卓版第二版中,币行打算增加社区功能,给投资者提供分享交流信息的场所。目前中国比特币圈子实际不算太大,投资者也就几万人,创业的不到一千人,他们大多在微信群、QQ群和论坛等平台交流。目前他们正在评估,究竟是使用微博、QQ等社交账号,还是建立自己的账号体系。这其实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王浩说,你很难想象用微博账号登录工行账户,一个是因为微博上都是比较松散的关系,另一个是他们必须对资金的安全做出保证。 今年以来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MT.GOX出现安全事故破产使得各国对比特币的警惕度增强。Mt.Gox事件也提醒蒋长浩们强化自己的安全防火墙。一方面是多重身份认证,其次是对资金的状态有非常严格和实施的监控,通过智能程序随时监测资金状态,一旦发生用户的资金状态不对的情况,内部员工会得到报警,程序也会采取一些自保护的措施,比如说切断网络连接。一旦发生一些安全隐患产生了损失,他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服务切断。其次,他们限制了接触后台用户的数据权限,只有创始人和核心员工才能访问这些数据。”就好像你有一个房子。对外开放的接口越少的话,那么不法分子进来的可能性和途径就越少。 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他们一直坚持硅谷似的小而美的团队,希望进来的人都是独当一面的人,而并不是靠一个很大的团队去做一件事情。直到现在,币行的员工也只有10人,一半负责技术产品,另一半包括客服、行政、市场和运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事实上,美国同类的创业公司的员工都很少,比特币这个行业对内部安全和内部管理的要求非常高,像中国创业公司的那种人海战术并不适用。 “其实内部比外部更危险,所以这是我们招人为什么非常谨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蒋长浩对《中国企业家》说,“我们认为比特币如果有未来,如果产业发展好,很多基础性的服务都需要有人去做,所以未来币行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技术和产品。”这也是Facebook的经历给他的启示。虽然币行已经错过了挖矿和交易所的创业良机,但是他们并不觉得可惜,因为他们只想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一家真正的技术型公司。 不过,政策始终是悬在币行头上的那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央行去年12月联合五部委发布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已经让中国的比特币急剧降温,中国的比特币活跃用户数一度达到全世界第二,如今却已经下降到了第九。 据蒋长浩理解,央行的通知里包含这么几点精神。首先,比特币是一种合法的虚拟商品,用户自担风险的情况下可以自由交易;其次,比特币不具有货币地位,不能用来给商品服务定价,不能用来做交易的媒介,不能用来做支付;第三,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允许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比特币的交易结算这些。通知里并没有完全掐断比特币与第三方支付的合作关系。政策传导需要周期,并且政策本身就有点模棱两可。他理解,如果比特币公司作为普通企业应该还是可以开户、交易的。蒋长浩认为,央行对于比特币支付场景的诸多限制,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并非全是坏事。”假如央行宣布比特币可以在某些场景用作支付,甚至鼓励使用比特币,这样立刻这个行业生态就不一样了。也许支付宝、腾讯立刻就杀进来了。小公司基本上就别玩了。 不过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今年3月底一些媒体突然发布消息,说央行已经要求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不得服务于比特币交易,并将4月15日确定为“清理截止日”,而这天也正是币行寄予厚望的APP 第二版上线的日子。这对于许多比特币交易所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尽管在交易环节介入不深,但是比特币钱包应用大多和交易相关,一旦严格监管,币行也必然会受到波及。 对于蒋长浩来说,这是一次完全不同的创业经历,比起从前在Facebook的经历要挑战得多。以前就是赤裸裸的竞争,不用担心监管,不用担心MT.GOX的危机波及到自己。看Facebook的成长轨迹,是一种所向无敌的感觉,因为社交网络有马太效应,只要把自己手上的事情做好,就没有竞争对手,也不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他这次创业所做的事情,虽然还是高风险高回报,但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希望这种不确定性只是一段时间。可能过一两个月又好很多。”蒋长浩感慨说。 “其实我觉得压力还好,最大的挑战是,谁都不喜欢很不确定的状态下做一件事情,这是很不爽的。你做的一件事情有没有成果如果百分之八十都不在你的掌控之内的话,你其实就是在碰运气。” 我开玩笑说,这是一种不同的锻炼。 “但是,这种锻炼还是少一点好。”王浩摆了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