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MarketWatch专栏作家魏德纳(David Weidner)认为,太多人卷入了比特币,对比特币投入了太多的关注,其实都是不合理的,比特币至少在现阶段,顶多只配得上一个插曲的位置。
以下即魏德纳的评论文章全文: 唉,虚拟货币确实让人肉疼,越来越疼。 这位“中本聪”或许正是近年来投资时尚与狂热背后的那个最重要的大脑,但同样也可能不是,但无论怎样,总之都已经被拉到了比特币决不饶恕的破坏祭坛上。这位仁兄被上周的《新闻周刊》报道“发现”了,被认定正是那个发明了要让我们所有人变得更富有,能够毫不费力地购买从萨克拉门托国王队球票到中国广东产的平板电视等众多商品的货币的人。 这真的是一种会让世界更美好的发明吗? 比特币似乎还没有这个神通。除了狂野的波动一度让拥有者变得富有之外,很多时候,这种虚拟货币都扮演了坏家伙的角色。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不断变长的伤亡名单上到底都有谁吧。 ——比特币投资者。除开少数很早入场的,而且让自己的比特币避开了行业当中最可疑的交易所之一的人们之外,其余绝大多数比特币投资者的经历,最好的也就像是坐了一场过山车。一年前,比特币的价格是30美元,去年年底时到了1200美元,而现在呢?则是大约625美元——当然,你最好还是分分钟盯紧,因为这种货币的稳定性简直可以和贾斯汀-比伯的青春期媲美。 ——《新闻周刊》。除非专家们都错了,不然的话,这本杂志十有八九是上当了。不错,对于一份在电子媒体全面打压之下步履维艰的出版物而言,让自己的品牌重新回到大众讨论中确实是有必要的。《新闻周刊》关于中本的报道确实吸引了大量的眼球,但同时也召来了大量的口水,以至于编辑们不得不站出来为自己进行辩护。在媒体行业当中。在媒体行业,成为话题当然总是好事,但前提是你千万不要犯错。 沃尔夫(Michael Wolff)毫不留情地批评:“《新闻周刊》其实已经很像比特币本身了。比特币装作是一种货币的样子,但是却缺乏货币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稳定性。《新闻周刊》现在已经隶属于可疑的IBT旗下,但却装作自己依然是那个备受推崇的,稳健的新闻品牌,由华盛顿邮报集团所有的《新闻周刊》。” ——温克莱沃斯兄弟(Cameron and Tyler Winklevoss)。这两位双胞胎都大量投资了比特币,他们在互联网方面运气不错,但这次似乎就没那么走运了。 ——监管当局。这些可怜的家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落到了这步田地。在日本,Mt. Gox崩溃之后,政府开始寻求监管比特币的方法了。在美国,联储主席耶伦2月27日表示,哪怕联储想要监管比特币,他们也做不到。财政部长卢则说,政府最担心的是,比特币“成为不法活动的融资通途”。各州的监管部门都在想办法,但和我们其他人一样也是一头雾水。 ——Mt. Gox和Bitinstant。无论这些比特币机构到底该理解为交易所、银行,还是别的什么,他们确实可以说已经可以与华尔街媲美了——当然,是与华尔街最可怕的那些方面“媲美”。Mt. Gox于2月底土崩瓦解,“损失”了客户的全部投资。BitInstant则被指控帮助黑市网站Silk Road洗钱。有报道说,Mt. Gox是被黑客攻陷了。 ——我们余下所有人。当比特币日益走红时,我们很多人都被其故事所陶醉。我们忽视了其他更为紧迫的问题,如高失业率、工资停滞不前、值得警惕的股市涨势、政府的赤字、不断攀升的医疗保健成本,以及房地产市场的疲软等等。 比特币只应该是我们讨论话题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哪怕它确实大有前途,可以让交易变得更加简单,绕开成本巨大的支付系统,但在一个工商业的变化都如此迅速,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错过了班车的世界上,这点好处又算得了什么? 这种只有五年寿命的虚拟货币,现在还在童年时期,也许有一天它会长大,会合法化,但是目前,比特币只配得上我们生活中插曲的地位,无论插曲的内容是搜寻创始人,还是揭露不法行为。比特币是个不错的电影题材,但绝对站不到我们金融舞台的中心。这个中心属于真正的货币,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其真实和稳定价值的货币。(子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