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区块链技术 > 正 文 比特币

英年早逝的不止ICO我们可能失去更多

【作者:网文】 来源:转载 日期:2017-9-10 14:05:49 人气: 标签:ICO 【打印】

在监管层取缔ICO之后,全球人民都high起来了。很多国人很开心,因为大家觉得这是取缔了一个骗局、刺破了一个泡沫,一群急着发财的脑残咎由自取。很多外国人也很开心,因为他们觉得,随着中国取缔ICO,他们就有了更好的机会去发展区块链,因为一下子少了很多竞争的人。


监管出手无疑是好事,再不出手,ICO都快成大赌场和骗子窝了。但是,这种一刀切的方式,还是让人心头一紧,可别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了。


1


越是外人,越爱唱衰


ICO被央行禁止后,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片叫好,我这才知道,原来ICO的暴富神话竟引发民怨沸腾至此。各大媒体的新闻标题无不是央行取缔ICO、各类数字货币纷纷暴跌。但是估计少有媒体会告诉你,尽管新政发布的3日确是一片暴跌,但是到了5日,比特币大涨10%,以太坊强势反弹接近40%。到了8日上午,比特币价格依旧在29000元左右,以太坊基本在2000元左右。


尽管ICO频频上了新闻头条,但是真正买卖数字货币的人不过数十万人,普遍认为活跃交易者不到10万人。虽然近几个月的暴富效应,确实引起了大爷大妈们的关注,但是场内的主力依然是自带干粮的极客。


令人困惑的是,在抨击数字货币是泡沫、骗局的人当中,很少有骂到点子上去的。他们很可能对数字货币一无所知,自己也没有投资或损失一分钱,却怒发冲冠,但他们的怒气从何而来?


最近无论和律师事务所的前同事们吃饭,还是和大学法律专业的同学聚会,我发现咱们这群饱读诗书的文科生们,几乎对于数字货币和ICO一无所知。所以,每次我都扮演着布道者的角色,和他们用最通俗的比喻来一一解释。我讲得口吐白沫,他们听得似懂非懂。


这不奇怪,因为我自己从四年前开始了解比特币,一年前学习区块链,再到试图理解电子货币及接触ICO,直至今日,我还是一个小学生。


说句打脸的话,文科生想要理解并认可数字货币,真心很难,因为知识储备是硬伤。我发现,无论是区块链或者ICO,你和技术出身的人交流时,他们会一身是劲,你和文科生沟通时,对方往往一脸嫌弃,像看到有人误入歧途一样,同情地看着你。


其实,区块链的本质并不复杂,就是通过包括密码学在内的诸多技术,来建立一种大家都可以信任的网络。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这些技术的理解。一位学过技术的人,他会理解为什么这些技术确实可以保证公平、公开、可信。而面对一位不懂技术的人,你很难让他理解共识机制、智能合约或者哈希加密的分量和意义,分歧至此产生。


有人说比特币是一种信仰,那么这种信仰的基础是什么?是中本聪的一篇论文,是一堆技术的集合。如果不懂技术,你自然不会形成这种信仰。


正是由于技术门槛的存在和高耸,才导致了区块链技术发展多年,依旧是知之者众,而懂之者少。虽然有不少人路转粉,但是专业黑依旧很多。


再加上此前ICO过分的财富效应,更是加剧了众人的反感。对于任何人来说,一年10%的收益率就已经相当可观。但是突然听说ICO这个玩意,居然可以短期内获得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收益,这不是疯了吗?比特币、以太坊在短短半年内,也暴涨了数倍甚至数十倍,这不是打劫吗?


人普遍都有一种心理,就对异同寻常的东西抱有敌意。区块链、比特币和ICO对于大部分人都还太过陌生,面对如其来的暴涨,朴素的经验提醒我们,此物非奸即盗。还有一些没赶上车快速致富奔小康的人,虽然一边是将信将疑跃跃欲试,一边也是羡慕嫉妒恨到牙痒痒。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这或许是他们第二次看到比特币上头条,比特币第一次上头条还是在2013年。那一年,比特币爬上了近7000元的高坡。很多专家惊呼,比特币是个巨大的泡沫。随着当时央行重拳出击比特币交易,比特币的价格随之暴跌。


时隔4年,当比特币再一次上头条时,大家惊讶地发现,怎么比特币的最高价已经突破3万元,即使本轮央行新政后价格暴跌,目前价格仍有2.9万元。也就是说,2017年的暴跌后的低谷,比起2013年的高点,还要高出3倍多。


围观的群众在喜看暴跌的同时,是否也会有个疑问,在专家不认可、监管不支持的情况下,虚拟货币为何还能获得如此高的涨幅?很多专家学者虽然从各个角度出发,将比特币批判得体无完肤,但是比特币的高价从何而来,他们却始终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对于新技术的质疑是人类进步过程中的必然。互联网行业从1994年兴起,到2000年泡沫破灭,经历了五六年的摸索时间。当时很多人也是看不懂互联网,觉得互联网是个圈钱的大骗局、大泡沫。


好的技术自己会说话,那场互联网泡沫至少教育了一批用户、培养了一群人才。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没几年,又迅速涌现了诸如Google、亚马逊、以及BAT这样的巨头企业,至今仍引领风骚。


ICO的失控中确实有疯了和神经病的成分,但是刺激这个泡沫产生的不是谎言,而是被超前透支的期待。

 

2


币圈和链圈不是一回事


实际上,业内人士对于ICO也是感情复杂。就像金庸小说里的华山派的剑宗和气宗,同在区块链业内,也有链圈和币圈之分。


8月份我与上海一位区块链活跃分子在一起时,我戏称他为币圈网红,他却一脸认真地纠正说,“不,我其实是链圈中人”,生怕“币圈”二字拖累了他的档次。


在我看来,链圈的人多数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往往在聚光灯之外,默默地敲下一行行代码,将区块链技术落地到一个个真实的项目用,他们是区块链的拓荒者。


6月份我们去杭州拜访趣链时,这家由一群浙大博士组建的企业,在区块链领域技术积累相当扎实,而且有着一股令人动容的定力。当时ICO还没有那么火,但一些数字货币已经出现暴涨的苗头,趣链CEO李伟博士就和我们表示,“趣链只专心做技术,监管政策不出台,绝不碰币”。


后来几个月里,很多技术远不如趣链的团队,靠着ICO各种花式发币。我还一度怀疑,趣链真得能扛得住不碰币吗?但是直到央行取缔ICO时,趣链团队都没有碰过币,这种定力是令人敬佩的。


真正活跃在聚光灯下的群体,基本都是币圈红人,比如李笑来。这些人有着天生的网红体质,他们或许对数字货币或许有坚定的信仰,但也不放过每次赚快钱的机会。


链圈和币圈本是同根生,币圈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链圈的工作。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随着币圈的财富效应的凸显,对链圈的人才造成了虹吸效应。一边是每天辛辛苦苦敲代码挣得辛苦钱;一边是讲个故事就吸引众人关注分分钟翻倍,这样的诱惑没几个人扛得住。


时至今日,估计少有人还怀疑区块链的价值了,但是区块链要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还需要大量辛苦的工作。点融网一位资深区块链工程师说,“很多区块链代码结构凌乱,不少组件都是拼凑而成。如果区块链应用达到商用标准,还需要经过大量的修改甚至重写”。


正是区块链落地的复杂性,导致了很多区块链项目雷声大、雨点小,因为大部分人做事的水平都比不上吹牛的水平。

 

3


ICO是被玩坏的好东西


当初ICO刚兴起时,虽然我也觉得存在很多问题,但总体还是乐观的。对于很多区块链团队来说,想要干成事是蛮困难的,尤其是在没有干爹包养或者资本加持的情况下。包养的起团队干区块链的公司,往往都是战略导向,准备烧钱;风险资本挑选区块链项目,又往往觉得TO C商业模式不清晰,TO B模式缺乏爆发力。


区块链是一种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的技术,这两种逻辑显然都不太利于区块链创新,国内能得到资本支持的优秀区块链底层开发团队屈指可数。


有了ICO之后,至少给了很多草根团队以机会。一些有才华的团队,如果他们提出一种有前途的技术构思,通过在社区发布,就有可能获得其他人的支持。这种很有极客特色的社区模式,无疑是一种令人称道的金融创新。如果利用得当,无疑可以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快速进步。


ICO兴起后,我们团队阅读了数十份白皮书,走访了十多个团队,不得不承认,靠谱项目的确实不多。但是,还是有一些项目很打动我们。即使他们不发ICO,作为投资人我还会投他们,比如有个叫路印(loopring)的项目。


现在比特币在国外交易所的价格比中国要贵很多,不同数字货币之间兑换非常麻烦,这显然很不符合人性。路印试图研发的技术,让你买卖数字货币时,可以进行全球竞价,你可以买到此刻的全球最低价的比特币,也可以将比特币以此刻全球市场最高价卖出,这就打破了不同交易平台间的价差。


路印的技术一旦实现,就相当于现实世界中的股票交易,你卖出一千股农业银行的指令,可以三百股在上交所成交,七百股在港交所成交,交易者可以选择时间优先或价格优先。这种效率将是多么的惊人?


而且,根据目前二级市场上情况看,很多投资人明明可以退币,但是他们宁愿持有,这么看来,不少人还是相信路印项目的价值。


路印还不算夸张,区块链证券交易所BEX在ICO后退币时,很多人甚至整齐划一地留言,“BEX,如果还有机会,请给我留一份,我依然支持BEX”。


ICO在中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但是它展现了一种可能,即通过市场竞争,好的项目会在市场上获得认可,垃圾的项目会被大家摒弃。市场自己泛起的泡沫,会被优胜劣汰的竞争所吹去。


正如央行所说,“真正募集资金用作项目投资的ICO,其实连1%都不到”,但是毕竟还有1%的人在努力。就像此前的数千家O2O网站和P2P网站,最终跑出来的也只有少数几家,大部分都死了。


作为法律人,我也知道,没有监管的ICO和非法集资只是一念之间。这一点,和当年的P2P是何其类似?在监管出来之前,有多少人打着P2P之名却行着非法集资之实。后来随着监管的介入,如今的P2P行业已经发展成万亿元规模,成为普惠金融的特种部队。


如果说P2P算是命途多舛,那么ICO简直就是英年早逝。对于ICO,监管层似乎没有当年对P2P那般的耐心,尽管ICO在涉及人数、金额还是系统性风险等指标上,都远不能和当年的P2P相比,但是结局却是戛然而止。


根据央行的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任何所谓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和ICO有关的事宜。用词果断,是“不得”,而非“暂停”或“中止”,这意味着划上的是句号,而不是逗号或者顿号,这就是传说中的“一刀切”。


就在中国央行一刀切的同时,加拿大、香港、新加坡的监管却向ICO打开了大门。


加拿大魁北克金融市场管理局 (AMF) 不仅确定了ICO项目属于证券类,还接受 ICO 公司进入监管沙盒。香港证监局表示,如果在港进行ICO活动,可能会受到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的监管。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则表示,如果数字代币属于证券和期货法(SFA)当中的证券定义,代币发行人需在发布此类代币之前,必须上报MAS并登记招股说明书,除非得到豁免。即使连对ICO态度强硬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表示,数字货币是一种证券,如果没有SEC注册或者豁免,它的发行就是违法的。”


没有一国不认为ICO需要监管,但是大家的想法是如何给悟空戴上紧箍,而不是将其永远压在五行山下。


“一刀切”ICO之后,真正受伤的不是那1%还在努力的人,而可能是整个中国区块链生态的长期竞争力。中国虽然是大国,但不代表天下。各国不仅在经济、技术上竞争,如今连监管政策都在竞争。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国外的区块链项目都会来中国进行ICO路演,中国因此成了全球区块链技术的枢纽。接下来,不仅外国团队不会再来路演,估计中国不少区块链团队都会考虑去海外路演。同时,中国公众也失去了接触和投资优秀区块链项目的机会。


如果说中国人这么说还有点危言耸听的话,那么听听别人的声音吧。开头那张图片,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当Uber和Twitter的天使投资人Naval Ravikant听说中国政府禁止ICO后,他激动地发了条推特,“毫无疑问,ICO需要监管,但是中国政府完全禁止ICO,简直是送给硅谷和美国投资人的一份大礼包”。(ICOs need regulation, sure, but banning ICOs altogether is a hugegift to Silicon Valley and its resident financiers.)


通过整顿,无疑可以防范ICO的风险扩散。但是,我们更希望监管层还能给个正名的机会,可以让ICO带着规范的紧箍前行。


毕竟,央行的规定中也提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这是否可以理解成,未来还会有合法代币发行融资活动?


恩,衷心希望会有那一天。

返回顶部】【关闭窗口 风险提示:本站分享转载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且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为具体投资的依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本站所有内容涉及到的“货币”字眼需谨慎研判,我们维护各国法币的合法地位,同时数字资产具有货币的某些属性,目前是不能替代任何国家的法定货币的,请谨慎理解投资并严格遵守各国法律法规!详见本站[免责声明]。】
【读完这篇文章后,可否发表您的感受?】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 互联网举办平台 公共信息安全网监 中国网安 赛门铁克安全响应中心